“饭点到了,今天吃什么?”住在太华路街道生产村社区的李奶奶,如今有了最舒心的答案——每天准时走进家门口的“饭大爷”社区食堂,和老邻居们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聊着贴心的家常。
这间“饭大爷”食堂,是太华路街道为满足辖区老年人用餐需求而精心打造的暖心场所。近年来,太华路街道聚焦辖区老龄化程度深、老旧小区集中、养老服务需求多元的实际情况,以社区治理创新为抓手,积极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,通过“家门口的养老”,让老年人在饮食、文娱、健康等方面得到贴心保障,绘就出“老有颐养、幸福满溢”的温暖“桑榆晚景”。
聚焦体系构建
夯实养老服务“主阵地”
积极推进,确保政策落实。街道把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十大民生实事,扎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,多次研究养老服务工作,对适老化改造、嵌入式养老中心、“饭大爷”社区助老食堂建设等重点工作,分别作出安排部署,有力推动各项养老服务政策落地落实。
摸底调查,夯实工作基础。始终坚持民生导向,根据辖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实际情况,结合“进入知解”入户走访工作,深入开展养老服务需求摸底调查,为不断健全养老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。
统筹谋划,科学谋划布局。合理规划服务网络,新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打造太华南路、东元西路、生产村等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站,逐步构建起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、多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助餐点为支撑的“一心多点”布局,织密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,确保服务触手可及。
聚焦品质提升
打造为老服务“暖心牌”
“暖心厨房”解民忧。以“实惠、卫生、便利”为核心,打造多个“饭大爷”社区助老餐厅。科学制定营养食谱,落实老年人就餐补贴,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“暖心饭”。
“医养结合”护安康。深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,在养老服务站设立健康驿站,提供定期义诊、慢病管理、用药指导、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,月均服务超200人次。
“文化悦老”润心田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、老年体育等老年文化类事业,依托“嘹得太·邻里中心”便民服务综合体、社区活动室,建设运营老年大学教学点,开设书法、声乐、智能手机应用等丰富课程,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,以“文化养老”赋能银发生活,实现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”。
聚焦多元协同
激发共建共治“新动能”
精准联结养老资源。广泛动员包联单位、爱心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力量,定期为辖区老人组织健康体检、爱心义诊、防诈宣传等关爱活动。
着力强化部门联动。健全常态化协作机制,联合开展辖区内综合养老服务场所、社区食堂等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全覆盖排查评估。同步深化政务服务“适老化”,开设“银龄绿色通道”、梳理“银龄专享”高频事项、提供“免排队、优先办、上门办”等专属服务,有效破解老年人线上线下办事的障碍难题。
充分激发银发活力。依托“一核五化”网格化管理模式,深度挖掘吸纳离退休党员等“银发资源”充实社区网格队伍,引导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环境整治、政策宣传、治安巡防、隐患排查、矛盾调解等治理事务,推动其由“服务对象”向“治理主力”转变。
编辑: